出彩宛梆 薪火相传
出彩宛梆 薪火相传
出彩宛梆 薪火相传
内乡宛梆《樊梨花征西(zhēngxī)》演出剧照。武新建 摄
□本报记者 孟(mèng)向东 王娟 本报通讯员 袁小平
宛梆吼一腔,迷了八道岗。进入夏日,室外温度一天比(bǐ)一天高。下午(xiàwǔ)一点多,在内乡县板场乡板场村,内乡宛梆的演员(yǎnyuán)们正顶着火热的太阳搭建舞台。一个个汗流浃背、满脸黑红,但他们手里却在快速地忙活着,舞台搭建就绪(jiùxù),大家便各司其职,排线、音响、灯光、化妆、定弦,一刻(yīkè)不敢松懈。
近日(jìnrì),内乡宛梆走进板场村(cūn)进行文化惠民演出,他们不畏酷暑,只为群众喜爱。
宛梆又称南阳(nányáng)梆子,形成于明末,至清代达到鼎盛,其独特的唱腔与曲调,早已成为南阳乃至中原文化的重要符号(fúhào)。男声粗犷豪迈,女声清亮婉转,尤其是那高八度的呕音(ǒuyīn)花腔,配以梆胡演奏发出的“唧唧”声,宛如(wǎnrú)天籁,令人陶醉。
下午演出(yǎnchū)《斩蔡阳》,晚上安排(ānpái)的是《画龙点睛》,都是群众喜爱的传统大戏。板场初中的师生们也来到演出现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,接受(jiēshòu)传统文化的熏陶。尽管天气炎热,但(dàn)丝毫没有影响到群众看戏的热情,没有降低演员们的演出质量,宛梆的戏迷老中青全覆盖。
宛梆是一门古老的艺术,而内乡宛梆剧团则是一个青春的团队(tuánduì),演职员平均年龄(píngjūnniánlíng)不到30岁。为了使这个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聚集的艺术团体(tuántǐ)能够出人(chūrén)、出戏、出效益,宛梆班子把培养(péiyǎng)年轻人才当作(dàngzuò)工作的重中之重,利用多种途径让宛梆各方面人才后继有人。不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(fāngshì)培训,还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,在每年生产三至四个剧目中,演员全部设置AB角,给年轻人派角,通过排戏,强压担子,用以戏带功、以演代训的方式倒逼年轻演员学习进步,使他们在承担角色的过程中快速成才。
作为首批(shǒupī)国家级非遗项目宛梆的传承保护单位,内乡宛梆紧紧围绕(jǐnjǐnwéirào)“地域飘香、河南名团”目标,坚持排名戏、推新人、出精品,坚持在(zài)保护中传承、在传承中发展(fāzhǎn)、在发展中创新,坚持扎根基层、服务百姓,长年奔波在山区农村、基层一线,两支演出队每年演出超过500个村(gècūn)800余场。
内乡宛梆曾多次受邀参加北京端午文化节(wénhuàjié)、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(zhǎnyǎn)、全国百戏盛典(shèngdiǎn)展演、中国戏曲文化周展演、首届(shǒujiè)中国(榆林)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、中国(淮阳)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、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,还(hái)走进北京梅兰芳大剧院、清华大学进行演出,成为保护、传承、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。
此外,内乡宛梆还获得了“全国(quánguó)文化(wénhuà)工作先进集体”“全国服务农民、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”“全国文化和(hé)旅游系统先进集体”等荣誉,其优秀剧目也先后(xiānhòu)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、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、河南省第二、三届(sānjiè)县(区)级戏剧大赛一等奖及第七届黄河(huánghé)戏剧节金奖等诸多奖项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